走进乡村 感受振兴 展望美好 ——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赴新余水北镇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4-04-19浏览次数:52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41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赴新余水北镇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校党委书记、督导专员胡涌带队,宣传部部长于永清,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胡延庆及全体党员参加。

实践活动第一站——水北商会。水北商会成立于20129月,是一个由新余水北镇籍民营企业家组成的乡镇商会,同年12月成立水北商会党委,是全省首个乡镇商会党委。驻水北商会党务干部、商会党委副书记简蜂向我们讲述商会党委成立以来发展历程,探索出商会党建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做出的积极贡献,而且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肯定。

商会党委牢固树立“党建+乡镇商会”理念,以“开辟党建新领域、激活会员新活力”为宗旨,积极开展党建+乡村振兴、党建+颐养之家、党建+捐资助学、党建+扶弱济困、党建+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形成“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的“新余市乡镇商会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做好党建带商会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建工作,团结引导本土民营企业家扶贫助困,助力乡村振兴,矢志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和建设,社会效果十分显著。商会党委已带领138家企业320名会员参与,选出43名会员领办扶贫产业,培育致富带头人256人,累计带动6000余名农民实现每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党建+乡镇商会”基层治理模式已覆盖渝水区所有乡镇,并在新余全市27个乡镇推广,成为江西新余市渝水区基层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

实践活动第二站——黄坑古村。大家走进有“江南第一当”美誉、1000多年历史,融传统宗祠文化、明清商业文化、明清赣派建筑为一体的传统古村落,在这一步一景、一砖一瓦里,感受古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黄坑古村现存古建筑63栋,以宗祠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较为出名的有世夫第、司马第、大夫第等。大家认真聆听水北镇文化站站长敖红尖讲解古村现有的发展情况:将古村的典雅与宜居新农村相结合,充分挖掘黄坑古村的文化底蕴来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芡实、中草药种植等集体经济,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黄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实践活动第三站——熊坑新村。我们前往水北镇伍堂村委熊坑村,参观该村新农村建设。大家走进刻有“熊坑村”三个大字的大门,走过巨型拓荒牛雕塑,徜徉在别墅群中,一边交口称赞,一边听伍塘村委书记傅金香介绍情况:熊坑新村是由水北商会会长熊水华等四兄弟资助建成,总投资达2800万元,新建别墅1872套住房,每套约230平方米,基本上是赠送给村民。并建立一个公共食堂,60岁及以上老人均可免费用餐。之后成立居家养老基金,建立“颐养之家”,对全村60岁以上老人采取居家养老、集中供养的模式。熊坑村农民居有好所、老有好养的生活让人羡慕。熊坑村的变迁,体现了“发展至上、富民为先”的要求,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是新农村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现实写照。

大家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议,感受“党建+乡镇商会”治理模式给乡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与美好,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认识,表示要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

本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家在实践走访中充分认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的重要意义,在学习实践中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积极深入乡镇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对策,积极探索校地党建共建之路,为实现村兴民富美好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龚  丽

一审:袁金芳

二审:黄  琴

三审:胡延庆


Baidu
map